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資訊 > 國內 > 正文

        新華基金股權再次流拍,中小公募股權為何頻遭“拋棄”

        時間:2023-08-03 22:26:40    來源:鳳凰網    

        8月3日,記者注意到,新華信托持有的新華基金35.3103%股權再次流拍。這距離其首輪拍賣流拍僅相隔半個月。此外,在產權交易所網站上,還有安信基金、嘉合基金等多家中小基金公司的股權“清倉甩賣”的信息。

        近年來,基金公司的股權變更愈加常見,但中小基金公司股權的轉讓略顯“艱難”。在業內人士看來,或許與中小基金公司競爭力不足有關。在其看來,公募基金行業大發展的背景下,基金行業的頭部化效應愈加凸顯,不少中小型基金公司發展陷入遲滯,吸引力大不如前。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新華基金股權再次流拍

        據阿里資產平臺披露的拍賣信息,新華信托持有的新華基金35.3103%股權的評估價為4.23億元,這也是首次拍賣的價格。按照上述評估價計算,新華基金的整體評估價約為11.98億元。

        不過,由于無人出價流拍,二拍時的股權起拍價定為3.38億元,較一拍折價20%;加價幅度為100萬元,保證金也從4000萬下調至3000萬元。結果顯示,這場拍賣雖有1955次圍觀,最終卻因無人出價而以流拍告終。

        新華信托成立于1979年,是中國最早成立的信托公司之一。自成立以來,其經歷了銀信分離、證信分業、增資擴股、引入海外戰略投資者等歷程。2023年5月,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發布公告稱,新華信托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資產不足清償全部債務,符合宣告破產的法律規定,并裁定宣告新華信托破產。

        新華信托就這樣成為2001年《信托法》頒布以來第一家破產的信托公司。進入破產清算的新華信托,除了對其持有的8個國內有效注冊商標、汽車等資產進行公開變價處置外,其持有的新華基金的股權也被公開拍賣。

        作為被拍賣者的新華基金,是一家2004年成立的公募基金公司。從目前的股權結構來看,新華基金共有三位股東,另外兩位股東是恒泰證券和杭州永原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58.62%、6.07%。也就是說,如果能夠順利拍下新華信托出讓的股權,該買家將成為新華基金第二大股東。

        此外,新華基金本身也有不小的變動。今年2月,證監會核準批復北京金融街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為新華基金實際控制人。股權穿透顯示,北京金融街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實控人為北京市西城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至此,新華基金被國資收入麾下。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8月3日,新華基金旗下基金管理資產凈值合計為538.46億元,目前在全市場197家公司中排名達76位。從產品結構來看,貨幣市場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產品占據絕對優勢,二者分別有183.96億元、249.77億元,二者合計占比超過8成。

        圖:新華基金產品結構

        中小基金股權轉讓頻現

        記者注意到,除了新華基金股權流拍的案例外,也有部分基金公司的股權交易信息出現在產權交易所網站上,且大多是中小公募股權,不過反響并不熱烈,甚至需要多次掛牌轉讓。

        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的一則掛牌信息顯示,安信基金5.93%股權正以8500萬元的價格掛牌轉讓。這是安信基金第四大股東中廣核財務有限責任公司的所有持倉,一旦售出,該公司將完全退出安信基金。

        從財務數據來看,截至今年2月底,安信基金的資產總額約為14.5億元,負債總額為6.28億元,所有者權益為8.22億元。若按照8500萬元對應的5.93%股權進行估算,安信基金整體價值約為14.33億元,與其總資產接近。

        無獨有偶,廣東聯合產權交易公告也顯示,嘉合基金27.27%股權也正處于掛牌中,轉讓底價為1.68億元,這部分股權則來自其并列第一大股東中航信托。記者查閱發現,這也并不是中航信托第一次清倉其持有的嘉合基金股權。

        早在去年12月下旬,中航信托曾以同樣價格掛牌嘉合基金27.27%股權,截至今年6月20日,已有半年之久但仍未成功。而6月21日的二次掛牌的截止日則為8月16日,但目前該頁面的點擊率僅400多。

        除了上述公司外,自然也有成功轉手的案例。例如,上銀基金7月25日公告顯示,上海銀行持有上銀基金的股權比例由90%升至100%,上銀基金成為上海銀行全資子公司。不過,據記者了解,這一行為并不順利。作為二股東的機械工業集團在此之前曾多次掛牌轉讓其持有的10%股權,但長時間未出現接盤方。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21年12月,機械工業集團就曾以1.66億元的價格掛牌轉讓這10%的股權。2022年9月,上銀基金的股權轉讓項目被終止。同年11月,上海銀行決定對這部分股權行使優先購買權,最終以1.497億元“打折”成交。

        值得注意的是,在接手上銀基金股權的同時,上海銀行也在謀劃轉讓該基金公司的股權。2023年一季報顯示,上海銀行在今年的3月29日已在公開市場掛牌擬轉讓上銀基金20%股權。而轉讓目的是“優化股權結構,強化戰略協同”。這一意味著,經歷一波三折后,上銀基金的股權結構仍存變數。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小基金公司的股權“難出手”可能是源于競爭力不足或經營不善等原因。“基金公司股東轉讓股權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基金行業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一些非頭部基金公司經營日趨艱難,投資價值也相對有限。”一位基金業內人士這樣說道。

        “基金公司的小股東一般出于投資目的,如果對未來表現缺乏信心,就可能會選擇股權變現實現落袋為安”。他對記者表示,股市震蕩下投資者信心不足,基金公司的知名度不夠等方面原因也會導致公募股權吸引力大不如前。

        一位曾出售基金公司股權的上市公司董秘也是類似觀點。他對記者表示,事實上,從公司持有股權的基金公司業績表現來看,近年來回報其實還不錯,轉讓股權是出于聚焦主業發展的考量。“主業投入也需要資金,但公司股權融資渠道并不強,因此希望能優化公司業務結構,盤活低效資產。”他說。

        據記者觀察,近年來基金公司的股權變更愈加常見,除了上述情況外,還有控股股東為取得絕對控股權而選擇增持、在股權轉讓中實現外資股東的“換血”,券商謀求公募基金牌照等。

        證監會官網信息顯示,截至7月28日,除了上述公司外,還有惠升基金、恒越基金、諾德基金、銀河基金等12家基金管理人擬變更5%以上股權及或實控人,但目前仍待證監會審核批復。

        關鍵詞:
        相關新聞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汪清新聞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