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要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金融行業具有社會資源配置的功能,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應加快綠色金融發展,助力我國經濟綠色轉型。
一、綠色金融政策導向明確
(相關資料圖)
我國綠色金融監管體系日漸完善,涵蓋頂層設計、業務標準、行為規范、激勵考核等監管政策方面,為綠色金融穩健發展保駕護航。
在綠色金融頂層設計方面,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這是我國發展綠色金融的頂層設計制度,旨在通過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票指數和相關產品、綠色發展基金、綠色保險、碳金融等金融工具,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
在綠色金融標準方面,我國發布《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中國綠色債券原則》等一系列標準,統一了綠色項目邊界以及綠色債券標準,做到與國際規則接軌,有利于綠色金融規范穩健發展。此外,證監會發布《碳金融產品》金融行業標準,規范了碳金融產品的術語、適用范圍和不同碳金融產品的實施流程,對金融機構開發、實施碳金融產品提出規范性指引和框架性要求。
在金融機構經營方面,2022年6月,銀保監會下發《關于印發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的通知》(以下簡稱“《指引》”),《指引》主要涉及組織管理、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設、投融資流程管理、內控管理與信息披露、監督管理等內容。《指引》要求銀行保險機構高級管理層應當根據董事會或理事會的決定,制定綠色金融目標,建立機制和流程,明確職責和權限,開展內部監督檢查和考核評價;制定針對客戶的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評估標準,對客戶風險進行分類管理與動態評估;將風險評估結果作為客戶評級、信貸準入、管理和退出的重要依據,并在貸款“三查”、貸款定價和經濟資本分配等方面采取差別化的風險管理措施;加強授信和投資審批管理,根據客戶面臨的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的性質和嚴重程度,確定合理的授信、投資權限和審批流程。
在金融機構激勵方面,央行制定了《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將綠色債券和綠色信貸納入考核范圍,綠色金融評價結果納入央行金融機構評級等人民銀行政策和審慎管理工具,進一步提升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的積極性。
二、綠色金融工具日漸豐富
我國綠色金融工具日漸豐富,主要體現在綠色債券市場的較快發展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立上。
(一)綠色債券市場發展情況
我國綠色債券發展時間較晚,2014年國內企業開始發行綠色債券,2015年綠色債券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截至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綠色債券發行國家,僅次于美國。
綠色債券發行規模方面,2016年至2022年,我國綠色債券發行數量為2645只,發行規模為3.1萬億元,特別是2021年以來,隨著我國推進雙碳戰略,綠色債券市場迅速擴容,其中2021年綠色債券發行規模達到8101億元,同比增長264.6%;2022年綠色債券發行規模達到11409億元,同比增長40.8%。從具體債券類型來看,綠色資產證券化發行規模占比為39.5%,是最為主要的綠色債券發行券種;其次為公司債,占比為18.8%;第三位是中期票據,占比為15.6%。從發行主體來看,中央以及地方國企發行規模占比為93.1%,而民營企業發行規模占比僅為6.9%,民營企業綠色債券融資渠道相對狹窄。
綠色債券發行主體所處行業方面,工業企業發行規模占比為40.4%,是第一大發行行業;金融機構發行規模占比為23.1%,房地產和非日常生活消費品行業企業發行規模占比分別為5.3%和3.1%。可見,工業企業是節能減排的重要主體,其在發行綠色債券方面更為積極。
綠色債券創新方面,學習國際先進經驗,我國積極豐富綠色債券品種,先后創新發展了碳中和債券、藍色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等聚焦不同環境領域的債券品種,進一步支持氣候投融資、海洋可持續發展等重點環境領域。
(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展情況
全國共有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七個試點碳市場及非試點的福建、四川碳市場,試點碳市場覆蓋電力、水泥、鋼鐵等20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控排單位。2021年,我國相繼發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規則(試行)》等規則,同年7月,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我國一躍成為全球規模第一的碳市場,蘊藏巨大投資潛力。
從碳市場交易規則來看,我國碳交易平臺初期主要納入電力行業企業,后續逐步納入鋼鐵等其他行業企業;碳排放配額分配以免費分配為主,可以根據政策有關要求適時引入有償分配。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價格基本穩定在40-60元之間,2021年下半年碳排放權交易價格明顯下降,2021年底后進一步上升到60元左右,并一直維持在這個水平。從成交量來看,平時成交量不大,在履約期到來時交易量明顯上升,整體流動性水平較低。
截至2022年末,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量為2.3億噸,成交額104.75億元。金融機構積極研發基于碳排放權的金融服務,諸如為企業提供碳排放權質押融資,降低對不動產等抵質押物的依賴。工商銀行、華夏銀行已發展碳排放權質押信貸,幫助企業盤活存量資產;2021年,英大信托向浙江春暉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碳排放權信托服務,規模300萬元,幫助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三、綠色金融服務加快增長
各類金融機構高度重視綠色金融發展,將其納入戰略層面,加大投入力度,積極創新探索,培育特色化的綠色金融服務。
綠色信貸方面,銀行機構大力推進綠色信貸發展,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轉型貸款、綠色創新組合貸、環境權益類融資等品類,豐富了綠色信貸產品服務。2022年,我國新增綠色貸款6.01萬億元,同比增長55.7%;截至2022年末,我國綠色信貸余額為22.03萬億元,同比增長38.5%。從綠色信貸投向看,節能環保產業綠色信貸同比增長59.1%,交通運輸行業綠色貸款同比增長10.8%,電力行業綠色信貸同比增長27.4%,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信貸同比增長32.8%,清潔能源產業綠色信貸同比增長34.9%,相比較看,節能環保、清潔能源領域綠色信貸增速領先。
ESG投資方面,隨著投資者需求的上升,ESG公募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供給逐步增多。公募基金方面,截至2022年末,我國存續的ESG公募基金數量為158只,規模約為1483.8億元,其中,主動管理型ESG公募基金數量為97只,規模為1213.41億元;被動管理型公募基金數量為61只,規模為270.40億元,ESG公募基金主要以主動管理為主。相比2021年,ESG公募基金數量保持較快增長,但是受到資本市場調整等因素影響,規模下降了9.4%。銀行理財方面,我國存續銀行理財168只,農銀理財、華夏理財、興銀理財存量產品數量保持前三位,分別為45只、35只和29只,主要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
綠色股權基金方面,私募股權基金是促進實體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力量,截至2021年上半年,我國與綠色生態、低碳環保、環境治理、清潔能源等綠色相關的私募基金超過1000只,管理規模超過3000億元,其中,股權創投基金占比超九成。綠色基金參與主體主要包括三類,第一類是中央及各地政府作為發起人,成立綠色產業引導基金,引導和撬動社會資本,投向對于綠色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行業領域。第二類是產業企業作為發起人,發揮產業背景優勢,加強重點綠色產業技術研發、項目孵化以及并購。第三類是金融機構作為發起人,發揮金融資本的資源配置能力和專業投資優勢,為投資者提供資產管理服務。
綠色信托方面,信托公司綜合利用債權融資、股權投資、資產證券化以及其他信托服務,持續發力綠色信托,提高創新能力,加強產品服務供給。根據中國信托業協會統計數據,截至2021年末,信托公司存續綠色信托項目665個,規模達到3318億元,主要投向了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綠色能源、節能環保、生態環境等領域,有力地支持了綠色產業發展。第一,綠色投融資信托占比高。信托公司在非標領域的優勢明顯,當前綠色信托主要還是以綠色貸款為主,規模1351億元,占比為41%。第二,信托公司發揮信托制度優勢,提供受托管理、分銷、投資等方面的綜合服務,幫助企業盤活存量資產,綠色資產證券化成為僅次于綠色信貸之外的重要綠色信托形式。第三,信托公司聚攏社會慈善公益資金,為客戶提供慈善信托服務,截至2022年末,慈善信托財產規模51.66億元,涉及鄉村振興、生物多樣性、三江源保護等方面。其中,設立鄉村振興慈善信托66單,規模4.22億元,重點支持鄉村產業發展、環境美化、教育等方面。
四、綠色金融創新發展趨勢顯著
一是監管政策不斷完善。綠色金融監管政策仍將不斷完善,重點是制定企業ESG信息披露標準,提高相關信息披露水平,建立符合國情的ESG評價標準;制定轉型金融標準,支持工業等重點領域企業向凈零碳排放轉型;提高綠色金融信息披露水平,進一步防范洗綠行為,增強投資者信心;參與信息披露、可持續金融分類等全球標準制定,學習全球先進經驗,提升國內外監管要求的一致性。
二是客戶需求逐步增長。投資者越來越關注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參與綠色金融的積極性持續提升。根據《2022可持續投資及個人金融調研》數據,十個被調研國家到2030年,預計約8.2萬億美元的個人資金將用于可持續投資,其中,我國市場預計可調動5.65萬億美元。金融機構將貼合機構客戶和個人客戶需求,有針對性地開發綠色金融產品服務。
三是產品服務創新多樣。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較快,但是主要依靠綠色信貸、綠色債券拉動,綠色保險、綠色信托、ESG投資等方面的金融產品服務規模仍不大,仍有創新和挖掘空間;我國在轉型金融、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影響力投資等方面的產品供給仍偏少,仍需要進一步加大創新力度;與碳交易相關的金融產品服務仍處于起步階段,隨著我國碳市場的壯大,金融機構會提升創新力度。
四是風險管控持續增強。金融機構逐步提升環境風險和社會風險的管控力度,特別是進一步重視氣候變化風險的管控,除了監管部門組織開展全行業的壓力測試和情景分析,各金融機構將逐步完善氣候變化風險管控的內部治理、政策制度、管理工具、情景分析等方面,提升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水平,增強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的韌性。(本文作者:資管研究員 袁吉偉)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資管研究員 袁吉偉
上一篇:中國成世界第三游泳強國!亞運會吊打日本沒問題,與美國差距仍大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汪清新聞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鈦媒體科股早知道:高溫驅動訂單火爆,政策推動家電更新需求提升,氫能,
2023-07-31 09:31
證券時報記者陳見南基金二季報披露完畢,一批明星基金經理重倉股曝光。
2023-07-31 09:09
,你們好,今天0471房產來聊聊一篇延奎,延奎簡述的文章,網友們對這件
2023-07-31 08:17
7月最后一天,一曲天籟之音送給你!溪水,鳥鳴,鋼琴,小提琴,好舒緩
2023-07-31 07:21
到成都的街頭走走看看,成為大運會期間參賽選手賽事之余的美好期盼
2023-07-31 06:02
下午3點06分,宋祖兒發微博道歉稱,圖片配文很不合適,考慮太不周全,
2023-07-31 05:08
關于四川重慶的櫻桃是幾月份成熟的內容,包含重慶櫻桃幾月份成熟重慶櫻
2023-07-31 01:09
自愿降薪,重回勇士!金州文化缺不了你,庫里之外你也是非賣品,盧尼,勇
2023-07-30 22:23
圖為會議現場。廣西壯族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供圖(張廣權)7月30日,
2023-07-30 21:06
夏日炎炎,黃浦江、蘇州河成為熱門的避暑圣地。除了在岸邊漫步、騎行以
2023-07-30 19:54